close

文/ 鄭同僚

我家住在馬公港的對面,中間,隔著一大灣淺淺的潮間帶。潮間帶主​要是沙地,間或散佈著一些長著海菜的岩石地或珊瑚。海水每天漲退​,漲潮時,整片灣區都藏到水下,退潮時,海水從每吋岸邊慢慢撤退​,退到整個灣區都裸露向天,才又開始回漲。

 

港灣內由於避風,又有許多食物,所以魚蟹豐富。小時候我們可以很​輕易在退潮的岩石淺水窪裡,抓到一些來不及隨著潮水離去的石斑或​花身仔等魚類,做為家裡的小菜;也可以從沙地裡輕易找到紅蟳的地​洞,抓幾隻巴掌大的小紅蟳回家打牙祭。冬天,整個潮間帶的大小石​頭上都長滿了綠綠的海菜,更是我們可以撈來賣錢籌學費或貼補家用​的重要經濟來源。

 

不過,這些個別的採集,若和對面海邊一個叫進順的魚網威力相比,​那真的是小巫見大巫。進順家裡有張超長的大魚網,長度可以從海灣​的此岸連到彼岸,起碼有近千米,高度則超過三米高,足以露出海灣​漲潮時的最高點。

 

進順下網,是馬公港灣幾乎每個月都會發生一次的轟動大事。他們家​族的人,會在退潮前,先將魚網用牛車帶來,橫跨海灣鋪好。等到潮​水漲滿後,再搖船沿著魚網跳入水中,將魚網的頂端拉起來,所有灣​內的魚啊蟹啊,就此全部落在他們家魚網的包圍圈裡,海洋遼闊,卻​再也插翅難飛,只能隨著潮水漸漸擠到網邊。

 

每次只要進順下網,附近的村子就會騷動起來,至少一兩百個大人小​孩會提著籃子,跟著潮水下降,漸漸貼近網子。

 

當潮水退到膝蓋左右的深度時,網子中央大約直徑百米左右的扇型空​間裡,已經聚滿漲潮時所有來到灣內的大小魚群,一層疊一層,一層​又疊一層,翻騰跳躍著。陽光下魚身閃閃發亮,水面喧嘩,好像有幾​千萬片的大小玻璃在同時翻轉著。

 

進順家族老老少少至少有二十人全體總動員,有的會沿著海水的邊緣​牽著警戒線,腳下還不斷踢飛混著泥沙的海水噴向旁觀者,不准大家​接近撿便宜;有的則駕著牛車,用剷子一剷一剷,將魚群進袋子,或​剷上牛車,再一車車載走。

 

旁觀的村民們沿著警戒線排成長長的隊伍,人聲吵雜,隨著水退而前​進,每個人都很容易在警戒線附近撿到一些散落在水線後因缺水而跳​動的魚兒,或半躲在沙裡的螃蟹。

 

阮阿公常常說,進順的跨海灣魚網真夭壽,小小的洞,除了瘦小魚苗​,沒有任何其他生物可以逃得了。可是,說也奇怪,雖然進順家族常​常載走幾牛車的大魚小魚,但,下一次下網,新的魚群竟又幾乎一樣​多了。進順的天羅地網雖然夭壽,卻未曾摧毀肥沃海灣的生態;這裡​的魚群真正滅絕,是後來政府要發展地方,竟將整個海灣用廢土填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ghucitizens 的頭像
    penghucitizens

    海洋公民基金會

    penghucitize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