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澎湖時報: http://www.penghutime.com.tw/newsdata.php?no=12020155

文/ 鄭同僚

任何人只要花一兩天的時間,仔細走一圈馬公、白沙、西嶼三大島各村里,就會發現,到處人去樓空。若留意看,各村里最有歷史感的三合院老厝,幾乎都破敗不堪;極少數倖存不倒的老厝,也都只是用很粗糙的方式,糊糊醜陋的水泥,勉強擋風避雨而已。任何對澎湖還有點情感的人,看了這樣的景象,都會難過嘆息。

 澎湖人的傳統很重視家族的面子,讓老厝隳敗,對後世子孫而言,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為何澎湖子弟變得這麼不在乎自己的根,不在乎顏面?

 最近趁元宵期間回到澎湖,進行田野調查,順便為老厝拍照片;看到破敗老厝處處,拍得傷心手軟。在一棟半倒的老厝旁,我問東石村一位老先生,為何大家放著老厝倒塌,都不在乎。他很無奈地告訴我,東石有五十幾間房子,現在只住了二十戶,「人那麼少,哪管得了舊厝啊,少年郎都出外,不回來了」。接著,他又補充了一句:「也不是說他們不想回來,而是回來也沒辦法生活啊!」

 「沒辦法生活」,這樣的話,你在澎湖每個村子都聽得到;似乎指出了問題的核心。

 離開村子,不論在路邊兩旁,或走到田地裡,你都會驚訝發現,澎湖的田地,除了少數鄰近村落的菜園,還有點種菜的生氣,舉目四望,其他的農地幾乎都長滿了粗莖的野草或者銀合歡,顯然是長期不種作了。

 阮阿爸說,二次大戰結束,日本人離開後,因為新統治者無力接續,政府陷入空轉,很多軍公教人員因而失業,被迫成為戰後臨時乞丐。當時,還好靠馬公島東面的農業村落布施,許多人家才能度過飢餓難關。

 遙想當年情境,我們一方面為前人互相扶持的珍貴情誼動容,另一方面,也不禁要問:澎湖的農業至今為何會落得如此蕭條,讓肥沃的土地,變成一望無際的荒野?

 不只農業蕭條,漁業更是。澎湖幾乎村村有漁港,可是,現在休息的船,遠多於出海的船;就算勉強出海,漁民普遍的反應都是:「魚越來越少了」。

 處處老厝傾頹,是澎湖衰落的表象;海洋資源枯竭,農村凋蔽,年輕人無法生活,沒有未來,被迫離鄉背井,才是澎湖衰落真正的原因。

 民間的力量,無法回轉這種整體衰敗下滑的趨勢;只有靠政府善用有限的資源,盡快去保護海洋資源,振興農業,讓年輕人可以安心在地生活。可惜,最近王乾發縣長倉促提出的大倉媽祖神像園區,除了必然為澎湖原來的赤字財政更添新債,也完全不能對應到前述澎湖當前的關鍵需求。

 想想看,同樣建神像園區的預算,可以用來保護多少海洋資源?可以用來鼓勵多少澎湖的有機農業?

 王縣長的講法,造神像,是為了拚觀光,對創造就業機會當然會有幫助。但是,仔細來想,神像園區要能拼觀光,首先是澎湖要有吸引力,讓人家願意來澎湖;其次才是神像本身要有吸引力,讓觀光客願意跨海到大倉。

 可是,若漁源匱乏、農業凋蔽、老厝不存,觀光客為何要大老遠來澎湖?此外,台灣人拜神敬神,並不是盲目的;民眾對神威的信仰,需要時間建立,王縣長建一座新神像,如何短時間內讓人產生崇拜情懷,想去膜拜參訪?更何況,台灣到處有大神像,連澎湖也到處有媽祖廟、媽祖神像,大倉媽祖神像,會有什麼特殊的吸引力呢?

 古人說,「先顧腹肚,再顧佛祖」。澎湖不缺媽祖神像;缺的,是握有權力的人,積極去做慈悲的媽祖真正關心的事啊。

 (作者前公視董事長,目前是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ghucitize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