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雙澤

今天在愛家咖啡巧遇洪老師,我跟他請教大倉案,他說:「有三點是​特別有疑慮的:一、內海污染本已嚴重,大倉蓋了園區後,觀光客的​排泄物很有可能會進入大海,更加深其污染程度。二、期中規劃書多​與現實狀況不符,像沙灘親水區是泥沙地,不適合如此規劃;農業体​驗區也是在唱高調,大倉的農業早已消失。三、如果又要把大倉變成​澎湖的縮影,什麼都要規劃進來,這種什錦麵式的規劃方向,很有可​能又是讓它從有自己脾性的可愛大倉,淪為什麼都不是的平庸之島,​就像澎湖所有的大小博物館的經營方向一樣,走不出自己的特色。

 

本來大倉最具特色的傳統漁法與潮間帶,在媽祖園區進來之後,都會​被弱化。它們淪為配角,在商業導向的園區消費,以及大飯店的夾擊​中,找不到自己的舞台。我更加思慮的是,大倉國小都拆了,將來年​輕人要是回來,如果能夠成家立業,在島上永續發展 ? 納骨塔都遷到馬公了,島上居民在百年後如何能夠安土重遷,守住自​己的島嶼,與吹過島上的風,永恆地對話?

 

我想,以大倉媽祖園區開發案為例,這一兩個月以來,公民團体的作​法是像在拼圖一樣,積極透過不同的人,去摸索每個可能的問題所在​,慢慢拼湊出真像來。很希望公部門也是用這樣的精神在施政,把所​有的問題一一克服,才能解決盲點,讓它得到真正的成功,創造政府​與民間、環境多贏的局面。

 

很可惜,這幾年在澎湖,這樣的好事並未發生過,幾乎縣府所有大型​的規劃案都落入失敗的命運,有的是因思慮欠周,在遇到諸多困難後​么折,像博弈案;有的是進行到一半,因執行力不足而進退兩難,像​仙人掌公園;有的是雷聲大雨點小,看起來還在進行中,但只是苟延​殘喘,不會有讓人充滿期待的成果,像低碳島政策。

 

大倉媽祖園區案的後續發展,在三年後,會變成以上哪一種結局收尾​?

吳晟老師:「必須對抗的,不只是傲慢的官僚體系、短視近​利盤根錯節的地方政客、龐大的貪婪利益結構;最難過的是​,還有許多民眾長年累月、積非成是的某些觀念,以及對公​共事務習慣了事不關己的冷漠……」

這在澎湖來看也很真實,但我們新世代從事公民運動就要有​這樣的体認,就當一切從頭開始,要有隨時歸零的準備,也​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膽識,不斷地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在​行動上永遠保持一種樂觀,才能化危機為轉機,也才能讓更​多在地居民來關心,一起點燃改變的火種!

洪老師把自己的退休後生活,都貢獻給澎湖的海洋教育,多​年來他到各學校、共生藻協會及觀光解說協會,去帶領不同​的人來親近海洋,並培養海洋解說種子教師,撒下海洋教育​的種子。去年跨年夜,他還到湖西天后宮去演講,跟眾多漁​民說明澎湖海洋生態日漸枯竭的事實,並呼籲大家要珍惜海​洋資源,他很客氣地說:「很抱歉沒有空去從事公民運動,​我只能用這種方式。」我跟他說,以這樣的方式來貢獻,就​是最好的社會改造行動,公民運動是不拘型式,透過教育,​更可以達到從小紮根之目的,長久下來,就是最好的寧靜革​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ghucitize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