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吳雙澤

昨天下午和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傅志男,在隘門沙灘所拍攝到的攔沙網​,

志男很聚精會神在拍照,他的前方有被風吹到高起來的沙丘,

沙丘上有很美的沙紋,這也是東北季風獨特的創作。

 

這些攔沙網是十一月由隘門新村長接續老村長年年的努力,所架設完​成,

目的是在攔阻每天狂吹的東北季風把沙吹跑,

一道道的沙網,已經成為隘門沙灘在冬天最大的特色。

今天的浪大,但是志男還是要在此沙灘下水去跟大海道別,

週四一早他已和我先在山水沙灘下過水了,

那天他是要對大海說聲「我來了」,這是他對澎湖海洋的約定。

 

他的名言是「來到澎湖不下水,是對大海最大的不敬」,

他說到做到,但是今天的浪太大,

我們在海裡面翻了好幾翻,幾乎前進不了,但無損於我們的旨趣。

 

在這樣的風浪下水,是有其樂趣,

儘管在陸上很冷,其實下水後發現水溫不算太低,

愈游愈溫暖,好像一條魚適應了海裡的呼吸。

 

但是我們還是只游了二十分鐘就上來,

原因只有一個,我們都到了怕東怕西的年紀,

如果抽筋、如果失溫、如果浪大捲走我們…。

 

我們後來才發現,為什麼會這麼畏懼?

原來我們倆人心裡想的都是年紀同樣還小的女兒,

在海裡時我們好像同時聽得到小女孩的聲息:「爸爸,你在哪裡?」

傅志男回應: 去澎湖、下水游泳是一種儀式,先是向大海報告「我來了,​請多保佑!」,回台灣前再報告「謝謝您的保佑與自然的恩​賜,下回再來!」我們都很怕死,只在岸邊游,儀式結束就​各奔東西。

 

文/攝影 傅志男

前天從澎湖回來前,和雙澤去隘門沙灘的海水舉辦與海神道別的儀式​,順便記錄隘門東北季風時的攔沙網景致。

在寒冷的冬天,雙澤趴在沙灘上紀錄著一草一木的模樣,就像他從早​到深夜都在為澎湖的永續環境、人文在奮鬥的身影。

其實,雙澤平時很少時間拍照,只有有時間陪朋友時,才能盡情享受​澎湖的美好,所以,我喜歡到澎湖其實是讓雙澤能喘口氣,用另一個​方式記錄澎湖,享受他忙碌為澎湖留下美好淨土的美好!

吳雙澤回應: 又想起民歌手李雙澤。他在六零年代的一場演唱會中,說「​要唱自己的歌」,點燃了民歌時期的濫殤,是民歌年代最重​要的一個開創者。他在二十六歲那年於淡水,因救一位溺水​的孩童而犧牲,三十多年過去了,台灣的改變很大,再也不​是他那個清純的年代,但他的身影一直留在我的心底。

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享受活著的時光,我很高興自己還活著​,過了不惑之年,還可以這麼興緻勃勃,不管做什麼事情,​就是去享受活著的每一分秒。澎湖是我的家鄉,為它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志男太過獎了,我們所做的一些些,和台灣​這塊土地許許多多為了國家、理想、民主、家園、孩子…而​喪失生命的前輩來相較,實在是太微不足道。

而且,任何的​公民運動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沒有人是英雄,也沒有人不​重要,重點是,我們要什麼樣的島嶼和海洋未來,得要自己​來形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ghucitize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