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電子報)

台灣人要如何吃魚?

四面環海的台灣,不但練就善於捕魚的漁民,也養成民眾喜愛海鮮的胃口。怎麼吃才能不加速海洋生態崩解,甚至得以養護海洋?8日世界海洋日當天,推出由民間與學者合作製作的台版海鮮指南以及深海食堂點餐卡,透過幾個簡明的原則,不但讓民眾當個明智的消費者,也避免科學家「2048年無魚可吃」的預言成真。

深海食堂 草食養殖魚最優

由「海龍王愛地球」協會製作的台灣永續海鮮美味餐卡,條列34道台灣常見的海鮮菜單,包括養烏魚米粉、虱目魚肚粥、蚵仔煎,都是可以常吃的(不過其他食材是否牽涉食品安全風險則應另行評估),鰻魚飯、鬼頭刀魚排、海鱺生魚片這些菜單則少吃為妙;魚翅羹、黑鮪生魚片、炸蝦蛄則可能葬送海洋的未來。

可以常吃的原則包括,養殖偏草食魚,且可朝有機養殖發展;野生類則選擇在生態系中屬於中底層生物;洄游性魚群以及撈捕方式不傷害棲地為優先。

秋刀、鯖魚、文蛤數量較多可吃

養殖的吳郭魚。(攝影:張泰迪)如果這樣還不夠,民眾也可以索取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發起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依照魚種在食物鏈位置、族群數量、捕撈方式對環境的影響等條件評估,將海鮮分為建議食用、想清楚再吃與不建議食用3大類,讓民眾無論上市場或海鮮店,也可聰明選擇。

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廖運志表示,選擇海鮮時,以養殖、常見種、銀白色、洄游種、沙泥底棲為主;避免購買或食用食物鏈頂端的大型掠食性魚種(如鮪魚、鯊魚等),以及過度捕撈的魚種(珊瑚礁魚類);養殖魚種又以飼料來源為天然、草食為主;避免肉食類的養殖魚蝦(如鮭魚、石斑等)。多吃食物鏈底層、數量較多的秋刀魚、鯖魚與文蛤,與本地生產的虱目魚、鯉魚和烏魚。

海龍王愛地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應選擇有綠色標章以及生產履歷的海鮮,平常準備綠色購物筆記,隨時記錄市場變化,就能聰明消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ghucitize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