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貼自Facebook海洋公民基金會籌備處社團討論

鄭同僚:
開始來行動吧,來推動澎湖的海洋公民實驗教育,目標是明年先辦一所屬於澎湖自己的實驗學校。行動上,我建議先以交通的方便,分澎湖、台北兩地進行座談會凝聚共識開始。

澎湖的部分,建議由基金會籌備處先找幾個地方熱心的教育先進、基金會的籌備委員、甚或較開明的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先討論澎湖可能辦理另類教育的內容、資源、政策推動策略等議題。

台北的部分,由另類教育學會負責,邀請宜蘭、雲林和其他縣市有辦理另類實驗教育的行政人員與民間辦學者參與討論,整理如何辦學的經驗。

當然啦,澎湖若能提供落地招待,我們也可以在十月底前直接將兩邊的人找在一起,開個兩天的「推動澎湖海洋公民實驗教育」座談會。整個輪廓,大概就會清楚多了。

在新一波可能的博弈公投來臨前,澎湖人需要看到具體的未來願景;新教育,應該會是一個相對來說爭議較少,經濟上又較可行的出發點。

吳雙澤:
本月底會上台北去找鄭教授共商辦學大事。基金會這邊能提供澎湖的落地招待,沒有問題。九月底,我們就來辦「推動澎湖海洋公民實驗教育」的座談會。基金會籌備處就開始來做議題的聚焦,在人的部份,目標找到幾個「澎湖海洋公民實驗教育」的籌備成員,來開會討論整個辦學的行動計劃。

Douglas Ou :
對不起,我要來潑潑冷水,如果募款速度無法增快的話,這樣就去辦學校的話,恐怕馬上得面對資金不足的窘況,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例如營隊?一方面期間較短資金壓力較小,一方面讓基金會夥伴有個共事磨合期。而且建議要先面對面討論,先把事情go detail一下。

鄭同僚:
謝謝Douglas提醒。不過,若採用宜蘭、雲林模式,乃由政府出錢辦公立實驗學校,並非由民間出資;而辦座談會的主要目的,是透過更多的實際經驗分享,讓澎湖在地的朋友能深入瞭解已有的台灣經驗。以此為基礎,應該比較能穩健進入由基金會伙伴自己討論的地步。

吳雙澤:
今年基金會籌備虎已協辦了「發現海洋兒童夏令營」,以及「遊學台灣----澎湖自然海洋生態之旅」等營隊。這樣的模式可行,也就是把基金會做為一個平台,去整合人力及自然資源,由其他單位主辦,我們來做為當地主人,提供場地、課程、師資,以及整個營隊的運作精神。明年或可嘗試自己也來辦夏令營,推廣短期的海洋生態環境教育給台灣來的孩子,就像Douglas所言。至於鄭教授所提的「澎湖海洋公民實驗學校」,跟生態營隊並不衝突,基金會可以扮演規劃的角色,希望縣政府能讓民間組織來協助興學,讓多一點不一樣的教育模式可以在澎湖出現。相信這是澎湖突破性的發展,讓整個教育活絡起來,誠如鄭教授所說過的:讓另類教育成為一面鏡子,体制內的學校教育不得不跟上來,讓澎湖的孩子更有創意思考、自主學習、公民素養…。

Douglas Ou :
這就是需要go detail的地方,釐清哪些是現在就可以或應該馬上做,例如那個水泥粽,或安排在明年,例如短期夏令營,哪些是需要時間去遊說,例如辦學校。願景可以遠大,執行步驟可就得有所規劃。事情很多很雜,基金會夥伴一定很辛苦,還請容忍一下我的隔海嘮叨。

鄭同僚:
從雲林和宜蘭的經驗看來,若地方有心要做實驗教育,一年的時間可以辦得到;至於基金會其他的事情,應該如何安排優先順位,我也覺得一定要討論。先辦研討會,找各方人馬來談談,讓我們比較貼近真實,作為基金會go detail的準備,應該是成本相對低的作法。

Douglas Ou:
雲林跟宜蘭的主政者都比較有理想性,可以接受新事物而不見得自己能得到好處。至於基金會所在地的主政者,請參見我另一樓的留言。當然,再怎樣悲觀,雖千萬人,吾往矣。只是,面對基金會如此稀少的資源,更需要有效率的運用。

鄭同僚:
基金會要做的事,既是文化運動也是社會運動,很難募足了資源再啟動,反而應該在推動運動的過程中翻攪社會的熱情以累積資源。我建議以推動澎湖的另類教育做為基金會的起始運動,先踏出第一步。
話說回來,基金會籌備處這裡內部確實也得有些共識,願意一起來走這第一步。我也是隔海說話,能實際幫忙有限,比較辛苦的還是在故鄉的朋友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ghucitizens 的頭像
    penghucitizens

    海洋公民基金會

    penghucitize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